汉语所要表达的是英语原文的内容, 即句子或文章的意义, 而不是句子结构;
在翻译过程中, 英语原文的内容要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而不是将两种语言结构进行简单的转换。
英文翻译中文的过程包含理解, 剖析句架表达和校核三个阶段, 理解是表达的首要条件, 若不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就谈不上确切的表达, 但理解与表达一般是互相联系, 往返反复的过程, 在进行汉语表达的时候, 又可以进一步加深对原文的理解, 因此, 在英文翻译中文的过程中, 总是需要考生从英语到汉语, 再从汉语到英语反复的推敲。
1、理 解
理解阶段的目的在于了解英语原文, 弄清原文的意思。 通读全文。通读全文的目的在于从整体上把握整篇文章的内容,理解划线的部分与文章其他部分之间的语法与逻辑关系。一篇好的文章, 其前后的意思都互有关联, 具备非常强的逻辑性, 一个单词或句子只有在具体的上下文中才能体现出确切的意思来, 这就是为何大家有时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之后才对上文中的某个很难理解的地方恍然大悟。因此,上下文能帮助大家正确的理解划线的部分, 通读全文是非常重要的。 剖析句子结构。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总是具备很好的英语语法常识,在做翻译考试试题时也应充分发挥和借助这一优势。在分句子结构时,大家应该注意第一把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找出来,如此句子的骨干结构也就了解了,在剖析句子的骨干结构时还需要注意剖析句子中成分是不是有省略的地方,主句和从句之间的关系是不是明确等等。 理解句子含义。理解句子的依据除去句子本身以外, 还有该句子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此阶段应了解下列问题: A. 句子中是不是 含有代词和其他具备指代意义的词, 假如有, 应依据上下文确定它们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B. 句子中的短语和一些常 用的词总是具备多种含义和使用方法, 那样, 在该句中它们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C. 根据你的理解, 该部分的意义是不是与 全篇文章的内容一致, 有无相互矛盾。总之, 在动手翻译之前, 第一要了解原文, 不要一上来就急于动手翻译, 这 样做总是会出现一种状况: 该题快要翻译完了, 猛然又发现自己理解有误,立刻就急忙修改, 而且比较容易忙中出错。
2、表 达
表达就是译者把自己从英语原文理解的内容用汉语表达出来, 表达的好坏取决与译者对于英语原文的理解程度与汉语的修养水平。理解是表达的基础, 表达是理解的结果,但理解正确并不意味着必然会有正确的表达,有时对原文理解之后还不知怎么样用汉语表达,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由于在表达上还存在很多具体的办法和方法。关于这类办法和方法, 在此大家只不过介绍两中基本的翻译办法: 直译和意译。
直译。所谓直译, 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 在译文中既维持原文的内容, 又维持原文的形式。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中存在着很多一同之处,在对于很多英语句子的翻译过程中, 完全可以采取直译的办法, 如此可以获得两全其美之效果, 既维持了原文的结构, 又正确表达了原文的内容。但直译不是死译和硬译,象It is asserted that ;It is believed that 这些的结构, 假如直译过来那就不伦不类了。
意译。汉语和英语分别是不一样的语系, 两者在词语、句法结构和表达办法上具备不少的差异。当原文的思想内容与译文的表达形式有矛盾不容易使用直译的办法处置时, 就应使用意译法, 意译就是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重点在于正确表达原文的内容。比如: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象如此的句子, 只能采取意译的办法, 把它翻译为你以为我是好欺骗的吗? 当然, 意译并不等于乱译,胡乱地翻译是不符合忠实的翻译标准的。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大家应该采取灵活的办法, 不论是直译还是意译, 只须是符合忠实、通顺的翻译原则, 都是可取的。
在翻译的过程中, 大家务必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理解透彻之后再动手表达, 不然表达的结果会让人莫名其妙;
切忌在翻译时把汉语和英语对号入座, 逐字逐句的对号入座的结果总是是不伦不类;
切忌擅自增减词意, 增减意义与翻译方法中常常提到的增词法与减词法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3、校 核
校核阶段是理解与表达的进一步深化, 是对原文内容进一步核实与对译文语言进一步推敲的阶段, 因此, 校核是翻译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并非可有可无的, 通过表达之后的校核, 大家可以发现译文的一些问题, 确保自己理解的内容非常有把握。 在校核阶段, 一般应注意与下列各项有关的问题:
人名、地名、日期、方位和数字等;
汉语译文的词与句有无错漏;
修改译文中译错或表达不够准确的句子、词组或词语;
有无错别字;
标点符号是不是有误。